会议多、文件多、督检考任务繁重……曾经,有些基层干部陷入应付各种会议、文件、表格的“怪圈”。
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村党支部书记鞠华国围绕基层减负,说出了以前工作中的“痛点”。
“原来一个月至少参加5次大会,开会的时间多了,去村民家里的时间就少了,村民甚至都叫不出某些村干部的名字。”鞠华国说。
“村干部就该围着地头转,围着老百姓转,而不是围着会议桌转。”在鞠华国看来,干部开了多少会、填了多少表,老百姓看不到,但干部是否来到田间地头,是否对百姓的“急难愁盼”做疏导、出措施、解民忧,才是真实可感的。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切实把面向基层的多头重复、指标细碎、方式繁琐的督查检查考核减下来,让广大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到干实事上。
一段时期以来,贵州持续聚焦减负、增收、提质、拓渠、优考推动“强双基”,出台30条措施,进一步明晰基层的“应尽之责”和“应减之负”。
“现在负担轻了,干劲更足,去老百姓的家里次数多了,村头的狗见了我们都不汪汪叫了。”
如今,鞠华国以及更多的基层干部,已经从报表、冗长会议、网络工作群消息、各类平台APP里走了出来,扎根在田间地头、走进了村民家里。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