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开展“高质量发展、代表在行动”活动的决议》发布以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及时传达学习、全面贯彻落实、深入推进实施,促进新时代人大工作创新发展,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沿河实践贡献人大力量。
主要做法是找准“三个点”,突出“三个抓”,为“高质量发展、代表在行动”活动激活机制、提供保障、夯实载体,推动全县1500多名四级人大代表在高质量发展中各尽所能、各展所长。
找准代表参与切入点,抓“五个走进”,为开展活动激活机制
人大代表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战线,参与高质量发展,不可能有统一模式,不可能集中行动,只能让每一位代表在本职岗位上干出一番新业绩,彰显代表先进性。我们在作出贯彻省人大常委会决议的决定中,要求代表结合实际落实“五个走进”。
走进选区,接受选民监督。把代表走进选区作为“作用发挥在一线”的具体体现。由县人大常委会发文,明确270名县人大代表联系115个选区、444个村(社区)、810位选民,要求代表每季度到选区不少于1次。通过走访联系选民,向选民报告履职情况,向选民宣传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等,真诚倾听选民呼声,真实汇集选民意见,真情关心选民生产生活,在选区一线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反映民意。
走进站室,用好阵地平台。把代表走进站室作为“活动开展在一线”的具体体现。全县23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代表联络站,做到有固定场所、有统一标牌、有代表公示栏、有代表信箱、有主题活动、有工作台账、有履职档案,打造了官舟、团结、谯家3个示范联络站。在赶集日或其他便于集中的时间,由乡镇人大主席团、人大常委会街道工委组织驻乡镇(街道)的各级人大代表,轮流到代表联络站室开展活动。建立人大代表名册、个人信息档案、代表小组活动记录、人大代表接访群众登记簿、群众意见建议征集办理台账等资料,全面记录代表出席会议和参加闭会期间履职活动的情况。通过代表进站室,做到代表“动”起来、资源“用”起来、阵地“活”起来。
走进窗口,拓展履职空间。把代表走进窗口作为“监督推动在一线”的具体体现。优化整合人大常委会联系代表、代表联系选民、代表接待日等履职方式,2023年在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人大代表接待窗口”,由县人大常委会发文,安排34名代表每周1天2名轮流到窗口坐班接待群众,随机走访问询服务窗口,听取人民群众对政务服务的意见建议和愿望诉求,推动提高政务服务质量。把代表接待窗口建成代表直面群众、倾听民声、汇聚民智的重要平台,为代表联系人民群众、依法履行代表职务提供新的途径。
走进企业,帮助排忧解难。把代表走进企业作为“建议收集在一线”的具体体现。按照属地原则,由企业所在地乡镇人大主席团、人大常委会街道工委组织辖区内的人大代表,有计划地开展“企呼我应、无事不扰”行动。通过走访企业,及时宣传惠企政策,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惠企政策落实情况,了解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企业员工反映的问题,倾听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意见和建议,为企业发展牵线搭桥和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用人大力量助推企业激发投资创业热情,为企业排忧解难、解疑释惑,引导企业守法经营、诚信经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一年多来,代表走访企业2000多人次,收集意见建议500多条。
走进小区,亮出代表身份。把代表走进小区作为“形象展示在一线”的具体体现。在县城和集镇按居住区域划分成若干网格,把代表分到网格,由乡镇人大主席团和人大常委会街道工委在每个网格多处公布人大代表联络信息,公布代表姓名、代表身份、工作单位、联系电话和受理咨询内容。原则上代表到网格走访业主委员会、物管企业每年不少于2次,让人大代表真正走到小区群众身边,让小区群众感知人大代表就在身边。通过在小区亮明代表身份,增强代表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代表知名度。
找准人大履职着力点,抓“六个创新”,为开展活动提供保障
“高质量发展,代表在行动”活动涵盖人大履职各方面全过程。我们坚持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的需要出发,深入推进人大工作创新发展。通过抓“六个创新”,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让人大代表更好融入高质量发展大局,更好保障人大职能作用的发挥。
创新履职管理,工作运行更加规范。立足发挥代表主体作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骨干作用和人大干部的关键作用,制定了《人大代表履职管理办法》《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履职规则》《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基层人大和人大代表办法》《人大常委会代表接待日制度》《乡镇人大工作规则》《人大代表联络站(室)指导规则》《人大代表小组活动办法》等,加强对乡镇人大主席团的指导,加强对人大街道工委的领导,加强对全县人大工作的统筹。《贵州省街道人大工作条例》颁布前,我们制定《人大常委会街道工作委员会工作规则》,对人大街道工委任命5名以上委员。建立人大常委会与“一府一委两院”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立法咨询专家库。设立立法联系点。建立《乡镇(街道)人大工作正向激励机制》。全县人大工作更加规范有序,联动履职合力进一步增强,有力保障了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创新监督方式,监督质效更加显著。立足正确监督、有效监督和依法监督,形成以人大常委会听取专项工作报告为重点、以主任会议听取专题报告为补充、以人大专门委员会和人大常委会工作委员会听取专门汇报为辅助的听取报告监督体系。对重点工作实行年初问安排、年中问进度、年末问效果,并进行满意度测评。以专题会议形式每年开展一次专题询问。针对法律法规具体条文,每年对5件左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完善执法检查与专题调研的不同运作方式,坚持召开执法检查动员会和执法检查组全体会议,坚持由人大常委会主任或副主任担任执法检查组组长并作执法检查报告。制定《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意见处理办法》,制作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意见专门公文版头,规范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专项工作报告和执法检查报告提出的审议意见。加强对人大常委会任命人员的任前考核与任后监督,坚持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和向人大常委会写出供职报告。人大常委会任命的政府部门负责人和“两院”有关人员,每年向人大常委会写出履职情况报告。人大常委会每年对一家机关的任命人员履职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
创新民主渠道,基层治理更加有效。立足发展层级全覆盖、领域全覆盖、周期全覆盖、链条全覆盖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公民全过程参与公共政策的决策,在决策前、决策中与决策后都体现公民的参与,制定了《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工作规则》,县乡两级全面建立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度,在人代会上由人大代表投票表决当年实施的民生实事项目,由人代会作出实施民生实事项目的决定。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建立街道议政代表大会制度的决定》,确定街道议政代表的名额和结构,指导街道制定《街道议政代表大会章程》,全县4个街道于2023年全部建立议政代表大会制度。议政代表大会会议由人大常委会街道工作委员会召集,选举主席团主持会议,每年举行两次会议,人大街道工作有了具体的载体和抓手,使街道群众15万多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和具体体现,补齐了街道群众民意表达制度短板。全县“双代会”(人民代表大会、议政代表大会)同步运行、“双代表”(人大代表、议政代表)同时履职,民主形式更加丰富,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基层治理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创新履职平台,代表作用更加彰显。立足加强人大常委会联系人大代表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在乡镇(街道)代表联络站和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人大代表接待窗口”的基础上,2024年建立了人大代表政务服务联络站,设置了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征集意见箱,由人大常委会直接运行管理。每周二安排两名代表进站接待群众,每月14日由人大常委会主任或副主任牵头,组织人大代表、“一府一委两院”领导人员和政府部门负责人集中研判。第一次集中研判时,从意见箱里收到60多件群众来信,我们通过抄清的方式向县人民政府作了反馈。政务服务联络站形成了五项工作职责、六项工作制度、七项会商机制、八项监督任务、九项来访须知的“56789”运行体系,为代表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搭建了层次更高的履职平台,为人大工作更好地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提供了实践基地,使联络站成为党的政策“宣传站”、社情民意“观察哨”、化解矛盾“减压阀”、群众冷暖“连心桥”、政务服务“监督岗”、增长知识“大课堂”、代表活力“加油站”,促进了“两个联系”。
创新建议办理,代表履职更加主动。立足激发代表履职活力,在坚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组成人员牵头督办重点建议的基础上,从2024年起,设立人大代表建议办理专项资金,每年按300万元左右由人大常委会安排,从代表建议中确定实施项目及其金额,由项目所在地政府(办事处)组织实施,由人大进行评估验收。代表建议办理专项资金的设立,助推代表建议办理从“纸上”落到“地上”,激发了代表履职热情,使更多群众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关键小事”得到及时解决,丰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
创新机关建设,干部作风更加务实。立足“四个机关”的定位,持续加强人大常委会机关建设,着力打造“政治坚定、服务人民、尊崇法治、发扬民主、勤勉尽责”的人大干部队伍。以党内集中主题教育为契机,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学法周课堂、普法月讲堂、用法季议堂“三堂并开”法律素养提升活动,由人大常委会召集,由县委、县政府领导宣讲法律法规。培育机关文化,提出人大干部“三个不能”(不能以“人大工作不可能包打天下”为由,选择轻松安逸;不能以“人大不可能解决具体问题”为由,选举评功摆好;不能以“自己不可能升职加薪”为由,选择懒散躺平)、“五不五做”(思想不滑坡,做头脑清醒的明白人;学习不放松,做人大业务的内行人;工作不落后,做脚踏实地的实在人;作风不漂浮,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自律不越界,做遵纪守法的规矩人)、“六个一”(一法不犯,一纪不违,一责不怠,一言不错,一事不误,一日不闲)。建设文化墙、图书室、读书角,推动学习型机关建设。人大干部政治思想觉悟显著提升,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服务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履职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找准效能转化落脚点,抓“七个行动”,为开展活动夯实载体
开展“高质量发展,代表在行动”活动,目的是通过人大代表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都高质量履职,倾听民声、反映民意、汇集民智、聚集民力、化解民忧、纾解民困,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汇聚起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域实践的磅礴力量。我们以效能转化为落脚点,要求全县各级人大代表在“七个行动”中找准角色定位,用实际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
开展履职能力提升行动。要求人大代表争做调查研究的“铁腿”、审议发言的“名嘴”、意见建议的“硬手”,助力推动人大及其常委会“四个机关”建设,为健全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提升治理效能践行人大使命。加强代表履职能力培训,每年在省外举办两期人大代表和人大干部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去年以来,在延安、井冈山、西柏坡、成都各举办1期,培训代表200多人次。2023年7月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举办“高质量发展,代表在行动”代表履职培训专题讲座,开展代表履职培训专题辅导。
开展招商引资提效行动。要求人大代表善做沿河形象的“传导员”、招商引资的“联络员”、项目落地的“服务员”,助力推动招商引资上规模上水平上台阶,为促成大项目有序接替、好项目梯次跟进、新项目投产达效凝聚人大力量。一年多来,参与招商考察和投资考察的人大代表达1600多人次,引进中投牧业建成西南牛城。
开展营商环境优化行动。要求人大代表诚做维护营商环境的“志愿兵”、服务营商环境的“勤务兵”、监督营商环境的“排头兵”,助力推动“贵人服务·一视铜仁·满意沿河”品牌建设,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彰显人大担当。2023年开展了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通报了调研收集的36个问题,14名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询问,2名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1名政府部门负责人回答了提问,营商环境评估指标涉及的部门负责人、商会代表、企业代表、营商环境义务监督员、部分人大代表、乡镇人大主席和人大衔道工委主任等100多人参加专题询问活动,不遮掩,不含糊,不隔靴搔痒,不回避矛盾,想民所想、急民所急,言民所欲言、问民所欲问。一言一语察民意,一问一答应民生。人大以“负责任之问”问出了人民心声,政府以“显担当之答”答出了工作实效。
开展实体经济发展行动。要求人大代表勇做市场主体的“培育者”、技术创新的“推动者”、企业扩增的“实干者”,助力推动市场主体提质增效强活力,为帮助市场主体应对经营困难、激发市场活力、提振发展信心发挥人大作用。涌现了领办合作社的省人大代表田彪,领办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市人大代表杨正飞,领办民营企业的市人大代表汪劲超,领办家庭农场的县人大代表黄小康、黎巧飞,领办新经济组织的县人大代表冉阿周和一大批乡镇人大代表、农村实体经济发展创业致富带头人。省人大代表代忠义提出关于重庆与贵州乌江彭水电站企业所得税分税问题的建议引起省领导高度重视。通过省级层面协商,乌江彭水电站向贵州分配的第一笔企业所得税1084万元于2024年1月15日在沿河县税务局解缴入库,黔渝两地争议15年之久的电站企业所得税分配问题最终得到妥善解决。
开展民生福祉改善行动。要求人大代表乐做民情民意的“知心人”、民愿民盼的“代言人”、民需民利的“守护人”,助力推动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现人大作为。一年多来,县人大常委会和乡镇人大主席团听取民生类专项工作报告150多项,参与民生事项视察调研的各级人大代表8000多人次,参与公益活动的各级人大代表10000多人次。通过代表带头发展、组织发动,增加就业岗位、带动人员就业达6000多人次,使群众获得工资性收入、利益联结、收益分红、捐赠捐助达2.6亿多元。
开展乡村振兴促进行动。要求人大代表会做农业高质高效的“筑梦人”、乡村宜居宜业的“追梦人”、农民富裕富足的“圆梦人”,切实投身“五联五做五增”实践,助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出人大贡献。全县各级人大代表围绕“一主两辅”农业产业,在强村富民、部镇联动、合股联营、和美乡村建设等活动中广泛参与,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积极担当作为,为农村群众持续增收和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系统性风险底线和重特大安全事故底线发挥了积极作用。
开展基层治理助推行动。要求人大代表敢做法治建设的“促进者”、服务群众的“热心人”、道德风尚的“好榜样”,精准对号基层治理的难点、堵点、卡点,躬身入局解民忧,宣讲法治润民心,助力推动基层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筑牢基层治理“桥头堡”,搭起基层治理“连心桥”,炼好基层治理“铺路石”,织密基层治理“防护网”,为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凸显人大优势。一年多来,各级人大代表走访群众10万多人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500多件次,为立法调研、监督计划在选题上提出意见建议300多条。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