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德江县人大常委会紧扣“精、实、效”工作原则,以机制创新破题、队伍优化赋能、闭环管理提质,推动调研工作实现从“多头走访”到“精准聚焦”、从“单一参与”到“多元协同”、从“调研了之”到“落地见效”的三大转变。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为基层卸下“迎检接待”的麻烦,更让调研成为发现问题的“望远镜”、破解难题的“工具箱”,有效提升人大监督质效。
机制优化“做减法”,按下基层减负“快进键”
为从源头破解调研“重复化、形式化”问题,该县人大常委会以制度完善为核心抓手,修订完善《德江县人大常委会调研制度》,创新推出“调研备案+统筹整合”模式。按照该模式,各委室每月需提前一周向常委会办公室报备议题调研计划,办公室对涉及相同部门、乡镇的调研课题进行合并整合,由一名常委会副主任牵头组建联合调研组统一开展工作,从根本上杜绝“同一单位多组调研、同一干部多次陪同”的现象。
与此同时,该县人大常委会全面推行“三无调研”工作准则:不要求调研单位提前准备书面汇报材料,不预设“标准化”调研路线,不强制主要负责同志陪同。调研通知仅明确“核心主题+大致时段”,让调研组带着问题“随机看、深入问”。这一做法让基层干部彻底从“材料筹备、路线安排”的繁琐事务中解脱,得以专注本职工作。
据统计,今年以来,德江县基层准备调研材料的时间同比减少70%,乡镇干部参与调研陪同的时长压缩至原来的1/3,“为基层松绑减负”从政策要求落到了实际成效上。
队伍升级“做加法”,打造调研增效“新引擎”
打破以往调研队伍“委室负责同志为主”的单一结构,县人大常委会构建起“多元协同”的调研人才格局,为高质量调研注入新活力。一是激活“经验资源”。明确改非同志工作岗位,引导其立足过往在乡镇、部门的工作经验,深度参与对应专业领域调研。凭借“懂业务、熟情况”的优势,改非同志的加入让问题查摆更精准、对策建议更具专业性。二是汇聚“代表力量”。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联系群众”的天然优势,吸纳教育、医疗、企业、农村等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人大代表加入调研队伍。多视角解读问题的方式,让调研更贴近民生实际、更契合基层需求。三是整合“部门智慧”。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联动协作,今年4月已组织发改、财政、人社、工会等部门负责同志,赴周边区县开展专题调研。“跨部门、跨区域”的交流模式,有效拓宽了调研视野,提升了对策建议的可行性。
成果转化“做乘法”,筑牢监督实效“压舱石”
针对部分调研“报告提交即任务结束”的痛点,县人大常委会建立“问题—建议—反馈—回头看”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以制度刚性倒逼调研成果落地见效。
具体流程清晰明确:调研结束一周内,各调研组需形成问题清单与具体审议意见,经办公室汇总送审后提交县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审议结束后,第一时间将相关意见反馈“一府一委两院”落实办理,并明确要求2个月内以书面形式报送办理情况,再次提交常委会会议审议;办理期间,由人大相关专委会对口跟踪督办,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全县2024年环境状况和环境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调研便是典型案例。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城区黑臭水体治理盲点问题,县人大环资委通过多次现场督办、与责任部门沟通协调,推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真正将调研成果转化为了惠及群众的民生福祉。
“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让调研回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本质。”德江县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调研机制创新,让“轻装上阵”的调研成为连接民意、推动发展的“高速通道”,以高质量调研助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彭国振)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