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口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任务,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聚焦乡村振兴、环境整治、饮水安全,“林长制”、“河长制”等民生保障,创新监督方式、加大监督力度、形成监督合力,着力推动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
聚焦“实”,着力增强农业农村工作监督质效
坚持依法监督,促进“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结合江口“一地三区”建设目标,聚焦环境保护,着眼和美乡村, 依法开展监督,推动绿色发展。一是以良法促善治。先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铜仁市农村饮用水管理条例》《贵州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开展执法检查,从“查措施为主”转变为“以督政为主,从看“目标数量”转变为“督法律落实”,推进相关法律法规正确贯彻实施,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饮水安全化、基农保障化目标。二是以民情促民生。坚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指导思想,紧扣人民群众在法治、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认真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农村建房工作情况、城乡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治理情况专题调研,找准短板弱项,深入检视问题,提出可行性意见建议,通过深督实导,适应人民群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需要。三是以履职促发展。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聚焦生态文明、生态立县,持续开展《铜仁市锦江流域保护条例》专题询问,建立临河乡镇“一河(沟)一塘一代表”巡查机制,通过一问一答、按月巡查,答出对策,查出责任,督促有关部门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
坚持有效监督,推进乡村振兴有效实施。牢固树立“抓振兴就是抓产业、抓民生”的意识,围绕“五大振兴”,在有效监督中,推动 “三农”工作从巩固传统到发展特色转变。一是以产业为根,推动建设殷实乡村。坚持以产业振兴为基础,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产业振兴中的“领头雁”作用,助推人民群众增收、现代农业增效。引导全县136名人大代表带头发展果蔬、生态茶、畜牧、水产示范基地86个,使昔日“撂荒地”变成了“希望田”。二是以生态为要,推动建设美丽乡村。坚持以生态振兴为保障,组织引导代表在村庄整治、环境卫生、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开展《乡村振兴促进法》《环境保护法》等宣讲215场次,受教群众7万余人次。全县600余名人大代表参与人居环境治理1623人次,协助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让良好生态成为江口乡村振兴的亮丽底色,推动生态立县从提高品质到惠及人民转变。三是以文化为魂,推动建设文明乡村。按照“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的要求,组织引导人大代表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中树榜样,帮助村民完善村规民约,规范农村婚丧嫁娶行为,引导人民群众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闵孝镇鱼良溪村7名人大代表按周到该村残疾人、老年人集中供养中心管护30名孤、残人员起居生活,用实际行动培育爱老敬老新风,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
坚持正确监督,着力促进涉农工作事项办理落实。建立代表履职承诺机制,全县各级人大代表每年履职承诺涉及“三农”事项达280余件,在审议、调研、视察、检查中,提出涉及农业农村工作方面的建议140余条,为确保建议变实例,承诺变成效,以 “双联”为抓手,“双评”为推动,在正确监督中有力回应人民群众关切。一是规范程序促提升。按照代表建议办理的有关规定和工作要求,坚持办前沟通,深入了解代表提出建议的背景和要求;办中反馈,及时向代表通报办理进展情况,主动邀请代表参与调研,了解办理过程,掌握办理情况;办后跟踪,认真听取代表对办理情况的征询意见,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二是统筹调度强推进。建立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联系指导乡镇(街道)人大工作、联系督导分工系列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在检查中“点题”、在调研中“破题”,适时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研究解决,推进代表建议和履职承诺事项落地见效,让人民群众的呼声变为掌声。三是点穴监督促落实。依托县人大代表联络中心,乡镇(街道)代表联络站平台,对代表履职承诺事项、代表建议办理实行台账式管理、销号式跟进,通过定期提醒、定期公布,推进相关部门和人大代表积极作为。同时,将代表履职承诺兑现情况列入代表向选民述职评议内容,将代表建议办理落实情况列入人代会测评部门内容,以“双评”深化相关主体责任意识,确保涉农代表建议和履职承诺事项落地见效。
聚焦“联”,着力形成农业农村工作强大合力
坚持在深入调研中问情,在执法检查中问效,在专题询问中问责,汇聚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强大力量。一是加强县乡联动。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工作部署和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每年选择2至3个涉农议题开展检查和调研,认真制定方案,细化求证过程,依法作出“十年禁渔”“禁伐生态林”等决议决定,让“爱山护绿”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和社会共识。二是深化代表联推。结合涉农工作点多面广任务重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监督促进作用,在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农村产业相对发达的几个乡镇建立“一业一场一代表”工作机制,明确每一名代表就近联系一个产业或种养殖场,按季开展一次监管遍访,定期提出改进建议,联动推进产业发展,帮助群众增收致富。三是强化委室联接。围绕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问题,县人大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密切与有关委室沟通,在开展相关调研、检查中,将“三农”事项作为触角和延伸,用明察促常态、用暗访找症结,对症施策、精准发力,着力构建分工不分事、全员重“三农”的工作格局,推进全县农业农村工作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