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疫情袭来,以村为家,愿为全村群众做守夜人。他就是怒溪镇地楼村委会主任,县、镇人大代表吴华国。因他长期剃头不留头发(身体原因),群众都喜欢叫他“光头”代表。

吴华国认真梳理每日疫情摸排信息
“爸爸,您今天能回家吃饭吗,您都好几天没有回家陪我们吃饭了。”“毛崽,我还要汇总排查表,一哈我吃碗泡面,你们先吃。”这是大年初二的下午,小儿子吴蔚岩第三次来村委会叫他回家吃饭被他赶走了。他看着小儿子伤心失落、灰溜溜远去的背影,一个40多岁的硬汉眼眶顿时湿润了,他知道自己又食言了,只能来年再补。一想到当前的疫情,他迅速抹干眼泪,又继续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去。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自全镇疫情防控工作启动后,他迅速行动, 勇往直前,切实把参与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作为履行代表职责、担当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和时间赛跑、赢得疫情防控主动权成为吴华国每天早出晚归的动力。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死战,源头管控是防止疫情蔓延的重中之重。“你好,请熄火,测一下体温。”“36.2℃,回来后你要居家隔离14天,每天都有医生给你测量体温。”“要的要的,‘光头’代表都是为我们村好嘛。”这是大年初三吴华国在地楼村院子组卡点处对刚从湖南返村潭谋红的叮嘱。除了守好路口,劝返外来人员,他还带领其他人大代表,致富带头人协助村“两委”逐户摸排,做好返乡人员台账,对各类高风险人群实现网格化、地毯式、全覆盖摸排,确保潜在传染源找得到、管得住、服务好。“不走亲,不访友,不在外边到处走;勤洗手,多通风,一日三餐在家中;少外出,多睡觉,增强体质很重要;不信谣,不传谣,政府防控措施好:出门必须戴口罩,人多别去凑热闹;咳嗽发热不要慌,医院发热门诊帮……”在地楼村各组(寨)随处可见一辆破旧的黑色皮卡车上放着一个大喇叭,播放自编自导的宣传顺口溜,在乡间小路上穿来穿去,成了地楼村群众在疫情防控期间收听率最高的“音乐”。为了打好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吴华国用自家的一辆破旧黑色皮卡车装上喇叭巡回村内各组进行持续宣传,悬挂宣传标语、发放防疫知识宣传册、逐户摸排外地返乡人员、设置安全检测点……每个工作岗位上都有他的身影。在他的感召下,地楼村党员干部迎难而上、不讲条件、不图回报,积极投身战“疫”。由于脱贫攻坚后的地楼村道路四通八达,各个进村通组路口均设置了卡点,在每个卡点上值守的党员干部人手有限、远远不够,“我们要发动群众值守”吴华国信心满满的说。此话一出,地楼村的男女老幼齐上阵,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送饭送水、轮流值守,严格把关,遏制病源流入,确保村民安全。翻开地楼村群众捐赠物资爱心簿,低保老大伯捐出的是三百元钱,稚嫩小手捧上的是酸豇豆,可吴华国接过来的却是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都成了疫情防控工作一线“战士”的动力源泉。“众人拾柴火焰高,齐心协力抗疫情。物资捐了多少,用到了哪里,吴代表每天都把明细公布出来,大家伙捐得也放心!”参与捐赠的村民吴贵花激动地说道。

“老婆,今天晚上又得你独自照顾他俩啦,疫情就是军令,马虎不得。压岁钱,我过几天再补给他俩。”除夕之夜23:55分,吴华国给妻子喻国敏发了这条微信后,又投入到整理返乡人员台账工作中去。筑牢铜墙铁壁,重在争分夺秒。当大家都还沉浸在万家灯火的温暖与亲人团聚的喜悦中时,吴华国和两名村委委员却在办公室忙着安排排查事项,昏黄的灯光,纸张翻动和敲击键盘的声音,成了这个寂静夜里的“伙伴”。“这几天搞疫情防控工作忙得很,但大家伙都想早点回家去陪家人过个年。每天下班后,大家都放下工作急忙回家了,就“光头”代表整得起劲得很,一刻也没休息。”副主任吴凯说起他对工作的态度,自叹不如。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战争,他不敢有半点马虎,凡事亲力亲为,冲锋在前。每天除驾着车开展防控宣传,走村窜户制止群众聚集,巡查了解各个卡点疫情防控值守情况外,为尽量减少群众外出,他义务为人民群众采购生活物资。张家需要一包盐,李家需要一瓶醋,一个电话,他立即驱车前往,定时送到位。 群众脸上的笑容有多甜,心里的感激就有多深。吴华国总是做得多说的少,乐于奉献。人大代表,代表人民,依法履职,责任千钧。面对迅疾而来的疫情,吴华国没有临危退缩,并在多种场合强调:自己作为一名村干部、基层人大代表,有责任和义务守护好人民的安宁,在关键时刻彰显“人大代表为人民”的担当。疫情终会过,静候春花开;万家团圆时,甘当逆行者。不惧危险,冲锋在前;不畏艰难,坚守岗位。这就是吴华国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的缩影,在疫情这块试金石面前,用实际行动向人民递交了一份特殊的“前线战报”,为“履职为民、不负韶华”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