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醒了田野,唤醒了沉睡已久的种子,大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3月22日,人大论坛全媒体记者来到思南县,辗转经过几座高山,来到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山脚下几十个育苗大棚整齐排列,薯苗争先恐后探出头来,一垄垄绿色纵队,迎着春风等待“检阅”。

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山脚下的育苗大棚
“今年的苗长势很好,估计还有十天左右就可以出今年的第一批苗了!”省十四届人大代表、铜仁市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党支部书记、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诚走进大棚,细心查看育苗生长情况。

张诚在大棚里细心查看薯苗生长情况
从育苗基地出发,不一会就来到周寨村村委会。在两山之间的一处空地上,一座生产红薯粉条的现代化工厂拔地而起。
2万余平方米的GMP标准化生产加工厂房,国内先进生的生产流水线,在红薯原料甄选、清洗、粉碎、制粉、搅拌、箱蒸熟化、冷冻、竖切、横切以及全自动包装环节,均实现了无菌化操作。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HACCP认证》《绿色食品A级认证》等资格认证。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场景会在一个大山里的村里面出现。
时间倒回2018年,那是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在外打拼创业并取骄人成绩的张诚,在“春晖行动”的感召下,毅然踏上返乡创业的旅程。
8月,张诚注资4500万元成立了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陆续增加投资至近亿元。结合当地群众喜欢种红薯、种植经验丰富、产业带动面广的实际,形成从红薯种选育、种植、淀粉加工、生产粉丝(条、饼)、产品开发、销售、薯渣烘干利用等全产业链,注册商标“陈薯”。

张诚查看产品
“公司创建以来,我们以脱贫攻坚、振兴地方农村经济为己任,聚焦农民增收,聚焦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形成红薯基地带动、产品加工增值、销售市场拓展、利润反馈农民的产业循环链。”张诚代表说。
成立四年的时间里,公司在思南县三道水乡已建成占地120亩的厂区,年处理鲜薯能力为15万吨,年产淀粉2.5万吨,并配套1.2万吨的粉丝生产线及年产一亿桶的酸辣粉包装生产线。

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包装车间
“吃过我们的酸辣粉,就不想吃别的了。我们公司开在村里,每天卖出30多万桶红薯粉。”张诚代表笑着告诉记者。
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也成为“中国淀粉工业淀粉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单位”、贵州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省农产品深加工高成长企业之一,全省残疾人就业示范点,贵州省扶贫龙头企业,“陈薯”红薯粉被认定为第一批全国扶贫产品。三道水乡周寨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今天,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实现种植面积近7万亩,销售额突破1亿元。带动农户15000多户,30000多人,其中脱贫巩固户2000多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红薯粉产品
“依托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优势,积极发挥周寨村党支部组织发动群众优势,大力培养本土种养大户、酿酒能手、金牌销售和技术工人,实现培养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在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张诚代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说。
张诚代表介绍,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周寨村与佳里佳公司结成产业联盟,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签订红薯种植保价回收合同,由公司提供种苗、肥料等物资,负责技术指导,村集体合作社统一组织群众种植、管理和生产。
村合作社按照公司收购价格收购后统一交付公司,公司补齐收购成本后,再按30元/吨结算经费给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作为村级集体资金收入。2022年,三道水乡18个村集体合作社均通过红薯种植创收20万元以上,周寨村合作社创收超过1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佳里佳公司带动,周寨村开始布局发展多种农业经营增收。建立双高红薯集中育苗、种植基地,创建了红薯酒厂、农机专业合作社、有机大米加工厂、周寨村养牛场,积极引导具备条件的村民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农场,拓宽增收渠道。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严把质量关,提高加工能力,全产业链发展红薯,倾力打造红薯产业现代山地高效农业融合示范区,将红薯产业做大做强,以红薯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为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张诚代表说。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