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这既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健康需求的必然选择。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医疗资源配置、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完善以及医疗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旨在实现医疗服务的均等化和提升群众的就医体验。”省人大代表、铜仁市德江县疾控中心主任苏俊接受采访时说。
长期以来,贵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面临着县级龙头医院少、基层服务能力弱、医疗服务半径大、群众看病就医远等难题。为此,贵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推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下沉,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发展,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
“但现在基层医疗服务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苏俊向记者举例道,县(区)公立医疗机构没有做到将90%的患者留在县域内治疗,外出患者医保费用人均占比过高,对大病重病的综合诊疗水平也与上级医院差距较大。
同时还存在中医院的中医专科特色能力不够,医职体医共体建设没有落到实处,药品、耗材及设备网上集中采购仍存在诸多弊端,医保部门常态化监督力度不足等问题。
“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医改政策,深入探索和研究一揽子医改政策落地,是当前政府和医疗机构共同责任和义务。”因此,苏俊围绕做好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等相关工作提出建议。
一是加快提升医疗能力水平,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要突出县级医院示范带动,县医院、中医院要自觉扛起全县群众健康“守门人”的责任担当,重点围绕群众看病就医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的专科方向加强建设,结合自身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专科和优势专科,同时强化麻醉、影像、检验、重症、病理等平台学科支撑作用。加快提高急诊急救能力,不断优化医疗服务环境。
二是深入推进医共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要健全完善县医院、中医院与医共体成员之间的考核挂钩机制,推动资源共建共享、管理同标同质。有针对性下沉专家和管理人员,逐步将常见病、慢性病引导到基层就诊。还要加强乡、镇(街道)卫生院建设,加大医疗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
三是扎实有序推进中医药能力建设和创新发展。要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与传承,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加强民族民间医学的挖掘,加强中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还要探索中医药改革,强化中医药发展的顶层设计,改革创新中医医疗机构管理机制,改革创新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创新特色优势机制等。
四是重塑疾控体系建设,强化基层疾控力量。要强化应急处置能力,打造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规范化培养,建立健全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完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健全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建立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使公共卫生及诊疗信息利用率最大化等。
“让老百姓在就医时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一个漫长的奋斗过程,我们要通过这些措施,逐步解决基层医疗资源不足、服务不均等问题,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苏俊在采访最后表示。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