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代表大会全面建立后的最初几年,代表工作比较活跃,这与代表视察制度的创立有很大关系。
我国人大代表的视察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据张治中秘书余湛邦所写的回忆录《张治中与中国共产党》一书所载:1954年10月16日举行的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一次会议后,张治中(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提出一项书面意见,主张每位常委都要出去视察,了解地方情况,听取群众意见。这项建议是送给彭真(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转刘少奇委员长的。毛主席看到了,很是赞赏,并提出把参加视察的范围扩大到全国人大代表,以后又加上全国政协委员,成为几十年来的一项传统制度。某次人大会议休息时,有人谈起张治中的这个建议,毛主席笑着对大家说:“他这个人专做好事,做了很多好事。”
代表视察,是张治中最先提出,得到毛主席首肯的,但把它确立为一项经常性的制度,还有其他许多代表的努力。在1955年7月举行的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青海省代表团就提出了将全国人大代表及省、市、州、县人大代表视察工作定为一项经常性制度,此被大会列为第二号提案,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办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此非常重视,在当年8月6日举行的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全国人大代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代表视察工作的决定。从此,代表视察工作被作为一项制度正式确立下来。
党中央对代表视察很重视。1955年5月,中共中央专门向地方各级党委和中央各部委党组发出通知。《通知》中说,中央认为,代表们定期下去视察工作,应该成为党和国家领导机关联系群众、调查研究的一种工作制度。要求各级党委如实地向代表们介绍情况,在选择视察地区和对象时,应该分别选择比较好的、比较坏的和中等的三种不同的类型给代表们看。要使代表能够真实的进行考察,接见他们所要接见的人。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代表视察工作进行了认真组织和安排。从1955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全国人大代表和省级人大代表先后进行了4次视察。视察对象,一般都选择了比较好、比较差和中等的三种类型。视察方式,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视察结束后,写出了几百份报告。刘少奇委员长和宋庆龄副委员长等也参加了视察。时为全国人大代表、后来任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周谷城回忆说,五十年代的视察办法好。
国务院对代表视察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很重视,周恩来总理等亲自找一些代表座谈,听取意见。周恩来同志还从扩大民主、完善国家制度的高度谈了代表视察工作的意义。他指出,要使人大代表经常去接触人民。他们可以从与政府不同的角度去接触广大人民,接触实际,看我们的工作是否做得恰当,做错了没有,有什么缺点,有什么偏差。他还提出,要进一步使人大代表参加对政府工作的检查,一直到检查公安、司法工作。
应当说,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后的最初3年,代表视察工作搞得比较好,且富有成效。这首先取决于国家大的政治环境,取决于党的正确领导和对国家权力机关工作的支持;同时也在于代表们的奋发努力;还因为当时代表的人数不是那么多,便于组织。198年恢复了代表视察制度,并不断探索完善这顶制度的具体办法,力图使其发挥应有的功效。历史的经验表明,这项制度还是有生命力的。我们需要深刻领悟代表视察制度的真谛和这一制度设计者的深邃思想,努力把它落实好。
阅读延展:了解一下什么是代表视察制度。
一、人大代表的视察活动是代表依法行使职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全体代表应积极参加视察活动。
二、代表视察按年度视察计划进行,必要时可增加专题视察。
三、认真做好视察前的准备工作,搞好视察前调查,拟定视察计划,并提前通知代表和被视察单位做好准备。
四、代表视察主要围绕法律、法规的实施;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的贯彻执行;政府中心工作,以及群众普遍关心的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等进行。
五、代表视察按照视察内容和便于组织活动的原则组成视察小组,视察时可以邀请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同时邀请驻镇的上级人大代表参加。
六、被视察单位要热情接待代表视察,实事求是地介绍情况,认真听取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
七、代表视察时必须遵守视察纪律,可以向被视察单位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但不直接处理问题。
八、对视察中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由人大主席、副主席交政府及有关单位办理。承办单位应规定时间内将办理结果报告人大主席团,并答复代表。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