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铜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官网
您当前位置:铜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新闻中心 >> 浏览信息
知责奋进扬好帆——铜仁市二届人大常委会五年工作综述
更新时间:2022/01/11   来源:trrd    关注人数:788

着眼发展新问题,立足民生新期盼——这五年,在铜仁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二届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始终与全市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全力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

颁布实施7件地方性法规,内容涉及社会、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

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106个,开展执法检查56次,组织代表视察18次,开展专题询问、工作评议各5次;

批准重大事项18个,依法作出决议决定54项,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465人次;

办理和督办代表建议532件,推动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开门立法深入推进,一部部高质量的地方性法规先后出台;一项项有力的监督手段充分运用,依法监督、有效监督迈出新步伐;代表建议办理年年有新举措、新成效……这五年,铜城大地激荡着市二届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的铿锵足音;这五年,铜城百姓感受着市二届人大常委会以人为本的为民情怀。


1.webp.jpg


“重头戏”浓墨重彩


立法,向来是人大工作的“重头戏”。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立足发展所需,回应人民所盼,在立法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步伐和民主法治建设的铿锵足音,市二届人大常委会五年来的地方立法工作,坚持质量优先,注重务实管用,走出了一条具有铜仁特色的科学民主立法之路。

自2015年10月正式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根据地方立法权限,围绕市委最关注、群众最关心、发展最需要,科学编制五年立法规划,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牢牢把握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搭建群众参与立法“直通车”,畅通各方参与立法途径,“沉下去”问计于民,“走出去”借智借力,“请进来”把脉问诊,使每部法规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地,则一地治。

“山、水、城”融为一体,是铜仁独有的城市风貌。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绿色、红色资源,是延续城市文脉、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特色鲜明、独具魅力桃源铜仁的必然要求。

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强化生态文明领域立法,谋定而动,顺势而为,对铜仁“一江一山一古城”优先立法保护,颁布实施了锦江流域、梵净山保护等条例,通过立“严法”来守护这片青山绿水。

立法,要与时代同行,与民意呼应。

“群众利益无小事”,市人大常委会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突出社会民生领域立法,颁布实施了农村饮用水、中心城区燃放烟花爆竹、电动摩托车管理条例,逐步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有效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城区烟花爆竹燃放管理、电动摩托车规范等问题,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这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法规,让人民群众体会到浓浓的暖意。

推动法规落地见效才能见真招,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法规宣传贯彻与立法工作同谋划、同推进,创新建立法规宣传“八个一”机制,采取专题培训、宣传宣讲、法规“一图解读”等措施加强宣传贯彻,推动法规进入执法、融入司法、列入普法,营造“边立法、边宣传、边普法”的良好氛围。五年来,对地方性法规贯彻情况开展检查活动10次,监督办结问题104个,推动地方性法规正确实施、有效落实。

抚摸这份优异的立法成绩单,制定的每一部法规,都装满百姓的心愿,同时也感受到科学立法与民主立法日渐强劲的脉搏,为促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2.webp.jpg


当好人民权利“守夜人”


人大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监督,体现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有学者将其形象地比喻为人民权利的“守夜人”。

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强化监督措施,改进监督方式,增强监督实效,无论是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还是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处处留下恪尽职守、奋力作为的印记,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监督成绩单。

——督促法律法规实施。

坚持每年采取不同方式对锦江流域保护条例、梵净山保护条例、中心城区燃放烟花爆竹管理条例等铜仁地方性法规开展全覆盖监督,先后对土壤污染防治法、民族区域自治“一法两规定”、省大扶贫条例等38部法律法规开展执法检查,积极配合省人大开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人工影响天气条例(草案)等65部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和草案修改工作,提出修改建议意见302条,督促整改问题354个,推动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和有效贯彻实施。

——推动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聚焦高质量发展,围绕推进“一区五地”建设,市人大9个专门委员会立足职能职责,制定出台助推全市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和专题调研工作方案,明确一个主题,主攻一个方向,打响一个品牌,形成专项调研报告24份,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合力。

聚焦经济运行,坚持听取审议计划执行、经济运行等报告,审查批准“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听取审议财政预算、决算、审计等报告,组织开展沿印松、德余等高速公路建设和铜玉城际铁路建设情况视察,持续加强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国有资产管理、地方政府债务等监督,完成市县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建设,守好人民“钱袋子”,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聚焦疫情防控,及时向代表发出抗疫动员信,组织开展传染病防治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执法检查,听取审议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情况报告,全面落实“六稳”“六保”工作要求,助推地方经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推动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围绕脱贫攻坚工作,连续5年把脱贫攻坚列入监督重点内容,听取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脱贫攻坚情况、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等专项工作报告,组织代表对生态茶产业、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进行专题视察,开展农村饮用水管理工作、农村公路管养等情况工作评议,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人大力量。

围绕生态环境保护,连续5年听取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对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锦江流域生态保护等开展专题询问,对土壤污染防治、固废污染防治等开展监督,助力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铜仁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围绕社会保障事业,连续5年对教育医疗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持续加强对学前教育、养老服务、老旧小区改造、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等情况进行专题视察和调研,努力推动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围绕社会公平正义,听取审议了市人民政府社区矫正、律师执业、扫黑除恶专项工作报告,首次听取审议市监察委员会廉政教育工作报告,听取审议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关于司法改革、行政审判、公益诉讼等10个专项工作报告,推动依法行政、依法监察、公正司法。

回顾五年来市人大监督工作取得的效果,有指导性的、有促进性的;有源头启动的、有加快进程的;有全面推动基础工作的,有重点督促单项工作的;有短期见效的,有需长期不懈努力的。无论运用怎样的监督手段,无论呈现怎样的效果,都共同指向同一个目的——以务实监督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QQ截图20220112093009.jpg


让“代言人”更好履职


人大代表作为人大工作的主体,肩负着全市人民的重托。

人大工作必须始终重视人大代表主体作用的发挥,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创新、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发挥代表参政议政、监督协助、桥梁纽带和模范带头作用。

——创新管理提升履职能力。探索代表履职述评、进退和激励机制,加强代表学习培训,采取线上线下、“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先后举办13期人大代表培训班,培训代表1110人次。坚持每年召开代表工作会议,及时研究部署代表工作,邀请158名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组织代表1285人次参加常委会专项视察、执法检查、立法调研等履职活动,有效保障代表的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创建载体拓展履职渠道。探索创新代表履职方式,丰富履职活动,畅通履职渠道,积极为代表服务群众、干事创业搭建平台,扎实推进代表联络站(室)建设,推动实体站和网上站同步建设,乡镇(街道)联络站实现全覆盖,建成村居(社区)联络室628个,全市代表联络站(室)建设纵深推进,走在全省前列。五年来,常委会探索新形势下代表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创新开展代表联组、助推脱贫攻坚“五项行动”、代表参与民生监督、代表工作“四联法”等活动载体,组织代表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推动代表参与对利民政策、为民项目、惠民资金、安民环境等监督,在履职尽责中展现新时代人大代表新风采。

——创优机制激发履职热情。建成全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办理系统,采取人大常委会领导重点督办、政府领导带头领办、人大专委会跟踪督办、政府部门具体承办等方式,认真督办市二届人大历次会议收到的532件代表建议,建议办复率达100%、满意率98%以上,办结率逐年提升。同时,坚持每年组织代表对部分重点建议办理情况开展视察和听取审议办理代表建议情况报告,先后对10个市直部门代表建议办理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推动代表建议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

过去五年,代表履职展现新作为,5名人大代表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38名人大代表荣获全省抗疫先进个人、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4名人大代表荣获全市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彰显了新时代人大代表为民履职的强烈担当。

Copyright 201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by www.trrdw.gov.cn 铜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贵州省铜仁市花果山 电话:0856-5223869
黔ICP备19004555号 技术支持:铜仁市传媒集团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

贵公网安备 520602020002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