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4年在《铜仁改革交流》刊发推广,4次得到铜仁市人大常委会和区委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获得1次全市改革优秀奖、1次全市改革单项奖。2019—2023年,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人大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毫不松劲抓人大改革创新工作,交出了一份喜人成绩单。
坚持目标导向,让人大代表履职“更实”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围绕发展和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目标,万山人大确定把畅通代表履职渠道、激励代表作用发挥作为改革重点,组建人大改革创新工作专班,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郑敏亲自挂帅带队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包括驻万各级人大代表的意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探索推行了以“三激励”“四强化”“五落实”为主要内容的‘345’代表工作法,为加强代表联络服务和保障代表闭会期间依法履职明确了任务、提出了要求,打破了代表开会报到握握手、开会期间举举手、散会之后挥挥手的现象,有效提升了代表履职责任感和成就感。
“345”代表工作创新做法相继被《人民代表报》《贵州日报》《当代贵州》等媒体报道,被《铜仁改革交流》刊发推广,被评为铜仁市2020年度改革创新奖。
万山镇人大代表收集到群众反映集镇沿街分散治丧引发的交通堵塞、噪声扰民、天价葬礼等问题,及时形成代表建议,转交镇政府办理,并全程参与和督办,促成镇政府投资87万元改造矿区旧厂房为集中治丧点,推行自营的集中治丧模式。
“以前沿街治丧堵塞交通、噪声扰民,治丧成本还很高,群众怨声载道,通过人大代表协调,实行了集中治丧。”万山镇集镇居民为辖区人大代表竖起了大拇指。《万山区发挥人大代表履职作用推动治丧服务改革》被《铜仁改革交流》刊发。万山镇文明治丧经验做法被新华网刊载报道,点击量达100余万人次。
坚持问题导向, 让代表联络站作用发挥“更好”
“十三五”期间,万山区建成了11个乡(镇、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3个村(社区)人大代表联络室。但近年来部分人大代表联络站运行管理不好,作用发挥不明显,甚至有的代表联络站处于闲置状态。
人大工作难点堵点在哪里,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就在哪里。万山区人大坚持问题导向,发文通知各乡(镇、街道)人大因地制宜,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室)创新开展工作,并开展人大代表联络站(室)运行管理观摩和召开推进会,形成了“代表有约”民意诉求收集办理机制,实现了收集民意经常化、办理诉求流程化、提供服务多元化。2023年以来,依托“代表有约”民意窗口接待群众2300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810余条,推动解决问题690余个,真正把人大代表联络站(室)打造成听民意、聚民智、解民忧的代表履职平台,推动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
万山区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室)打造“代表有约”民情收集办理直通车的经验做法,被省、市人大媒体刊载。2023年10月,被《铜仁改革交流》刊发推广,得到市人大常委会和区委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坚持结果导向,让人大监督“更强”
“推动万山高质量转型发展,区人大工作重心是围绕区委决策开展好监督,关键是督促人大审议意见的办理落实。”万山人大聚焦“一府一委两院”办理落实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等重视不够、措施不实、成效不好的问题,紧盯监督“后半篇文章”。2021年,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各带领一个调研组,深入区直有关部门调研,跟踪检查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等办理落实情况,并广泛征求推动审议意见等办理落实的建议意见。
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讨论形成了选题精准化、审议民主化、督办常态化、办理规范化“四化”机制,由区人大相关专委会和“一府一委两院”相关部门负责具体实施。通过半年时间的实践证明,“四化”机制创新做法是务实管用的,区人大常委会及时组织对工作制度进行修订,促进人大监督选题更加精准有效,审议过程更加科学有序,跟踪督办更加强劲有力,意见办理更加规范有为。
万山区人大强化制度建设提升审议意见办理质效的实践做法,相继被贵州人大网、《天眼新闻》等媒体刊载报道,《万山区创新“四机制”提升人大代表履职质效》经验被《铜仁改革交流》刊发推广。2022年来,万山区人大常委会下发审议意见142条,完成136条,完成率达95.77%,实现了人大监督“有力”与问题解决“有为”相统一。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