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万山区持续深化诉源治理,延伸司法服务触角,创新设立“村口法庭”,将司法服务和审判工作延伸至村口田间,诉讼案件持续下降,实现诉源治理成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双提升。诉讼案件从2021年485件下降至2022年154件,辖区内万人成讼率从56.4件/万人下降至17.91件/万人。
一是建好“村口法庭”,便捷群众需求。将人民法庭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把法庭搬到“村口”,固定每周四到辖区乡镇“坐诊”,联合乡镇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等基层政法单位,“零距离”把脉基层调解组织难以化解的顽疾旧疾,构建“政法联动、纠纷同调、治理共建”的基层法治新格局,实现辖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诉前化解。2023年以来,创建1个无诉讼乡和8个无诉讼村(居),开展各类法律培训活动28场次。
二是用好“村口法庭”,就地化解纠纷。延伸法庭职能,将诉讼服务“窗口”前移至村(居)一级,在各村(居)委会建立一站式诉讼便民服务点,放置普法宣传手册、诉讼文书模板、诉讼流程指引和诉讼明白卡等,明确由村(居)委会工作人员担任一站式诉讼便民服务点联络员,联络乡镇综治中心组织诉前调解,成功调解向“村口法庭”申请司法确认。针对调解未果,移送至区人民法庭通过巡回审判或者人民法院在线诉讼平台办理。2023年以来,全区诉前调案件388件,诉前调解成功208件。
三是管好“村口法庭”,确保审执实效。区人民法院建立《业务绩效监督考核办法》,将“村口法庭”诉源治理工作和各庭长、法官、调解员等参与化解的成效纳入年终考评重要指标,将乡镇(街道)“万人成讼率”纳入平安建设考核,形成“日常监督+专项检查+季度考核”的常态化考核机制。开展群众对办理事项满意度评价,增强人民群众知法、守法、用法意识。2023年以来,“村口法庭”办理案件的群众满意率和认可率均为100%。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