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玉屏街道鼓励人大代表下沉一线深入调研信息,作为献计问策的重要依据,在结合基层自治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三个参与”的模式,使人大代表制度真正落实集民智用于民意,助推基层自治的方式、内容、质量等要素全方位更进一步优化升级,将党的理论活用现实,成为党的群众路线又一生动体现、新型案例。
参与落地实施“两组分治”美环境。一是分类研究农村城市两地实际情况,建议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统筹村(社区)设置“乡村组”“社区组”分别施策整治人居环境,并做好“两组分治”落实的常态跟踪问效,用“严管宽爱”帮助村(社区)共同整治街道全域人居环境,助力全县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的中心工作。二是帮助“两组分治”细化完善,针对“乡村组”征集农村地区的民声民意反馈街道,形成工作方案指导环境整治,同时配套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和自行建立评选表彰“星级文明户”“最美庭院”“清洁能手”的机制,保护集体、村民的整治积极性。三是用好上级政策发挥余热,将“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升级成“双报到”机制,形成邀请县和街道“双报到”、党员和干部“双报到”的模式,建成“县部门+街道+社区”的多方人手志愿队伍增强力量,注重引导群众加入构成“党员+干部+群众”共同整治城市“七乱”。目前,人大代表推动街道划分“乡村组”成员村17个、“社区组”成员社区7个,成立专班监督“两组分治”工作20余次,出台《玉屏街道农村“清洁小寨”创建方案》,划拨专项经费30万支持“乡村组”创建“清洁小寨”示范点17个,各村相应开展评选表彰活动80余次,通过升级“双报到”机制为“社区组”的志愿服务队伍储备县、街道两级党员和干部2000余人,开展志愿服务300余次,发动群众100余人参加。

参与全程服务“一村一品”强基础。一是项目实施前期,明确各村发展特色项目的基础设施和资金需求,广开资金配置渠道,采用“财政拨一点、村集体出一点、乡贤补一点”等多办法配齐资金用于完善特色产业所需的配套基础设施。二是项目实施中期,主动作为,组织专家深入田间调研为各村选定种植作物发展特色产业,按照“生态养殖”的思维用好林下资源发展配套养殖产业,按照系统化理念成立集幼苗、防疫、管理、出售等功能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辅助养殖,用种养结合增强本村特色产业抵御自然和市场“双风险”能力。三是项目实施后期,压实驻村单位帮扶责任,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持续寻找商家合作,帮助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化解产品积存,变现发展特色产业致富的目标。目前,人大代表推动街道多方位配置建设资金为各村发展特色产业修建用水设施100余处,硬化路面50余公里,延伸公路46公里让拉岜村、福利村、朝阳镇联通,解决生活生产用水、产品运输售出、群众出行多方面问题,帮助各村选取蜜柚、草莓、百香果、枇杷、樱桃、血桃等水果产业化种植共计超过1万亩,利用林下资源,发展生态养殖本地品牌“瑶山鸡”并年出栏达2万余只,用好帮扶单位资源,与企业、电商平台线上线下等合作销售水果180万余斤,与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乡村振兴 校农结合”活动销售水果2.4万余斤。

参与自治组织体系完善优管理。一是指导村(社区)将基层自治的概念精细化、模式再细分,以组建“寨管委”“组管委”等“小管理”组织的形式来“齐心管”,配置“五议五管”制度完善职责,吸纳本村(社区)在内在外的党员、致富能手、新乡贤、退休村干、威望群众等群体进入组织,搭建“内外共管”模式,增强组织力量发挥“本地人”优势。二是指导村(社区)按照“自主考核、分级考核、精细到人”的模式制定考核机制,以追求客观事实为依据采用清单、指标等元素量化考核内容,避免主观考核随意考核,结合“积分加减”对标对表考核,用积分排行公示考核结果并给予先进者奖励,真正考核、真正奖励激发全体“用心管”。目前,人大代表推动街道指导村(社区)组建“寨管委”“组管委”共200余个,发动各类群体共500余人参与自治,24个村(社区)均已完善本村考核机制,街道也组织村(社区)通过集体观摩3次相互学习制度设计运行。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