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铜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官网
您当前位置:铜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新闻中心 >> 浏览信息
沿河人大:深化三个平台建设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
更新时间:2024/10/14   来源:沿河人大    关注人数:495

近年来,沿河县人大常委会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扎实推进人大代表履职平台建设,通过提升代表联络(室)建设“访”民情,运行好街道议政代表大会制度“议”民声,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报”民意,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走深走实。

建设代表联络站(室)“访”民情。坚持以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为目标,充分发挥联络站(室)联系人民群众的载体和平台作用,着力推进人大代表联络站(室)建设。一是打造规范化“加油站”。出台《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大代表联络站(室)指导规则》《关于创建乡镇(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示范站和达标站(室)建设实施方案》,按照标准建成人大代表联络站(室)23个,并建立代表小组活动记录、人大代表接访群众登记簿、群众意见建议征集办理台账等,全面记录四级人大代表常态化履职情况。在此基础上,建成3个示范点,打造“联络站+”特色品牌,利用赶场天组织代表进站开展活动,使代表动起来、资源用起来、阵地活起来。一年多来,人大代表化解矛盾纠纷500多件次。二是打造亲民化“连心站”。代表联络站(室)作为服务群众的载体,集中组织驻乡镇(街道)的各级人大代表,采取座谈、走访等多种方式,与选民面对面交流,听取群众诉求,收集社情民意。特别是在人代会前,组织代表开展走访征集意见建议活动,及时向大会反映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畅通了选民发表意见建议的渠道,建立了与群众间的“连心桥”。一年多来,通过联络站收集群众意见建议300多条。三是打造法治化“监督站”。组织人大代表开展“跟踪式”监督,综合运用实地调研、集中视察、列席常委会会议听取报告、开展满意度测评等法定形式,把好民生实事项目实施进度、工程质量、普惠程度等重要关口,切实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助推人代会精神、民生实事等重点项目落地见效。比如,建立代表建议办理承诺台账,扎实开展“回头看”,有效推进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连续两年开展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回头看”,开展专题询问1次,推动问题彻底整改,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运行街道议政代表大会“议”民声。街道议政代表大会(简称“议代会”)制度的实施,引导议政代表依法有序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更好保障街道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有效解决街道辖区内群众缺乏议政平台的问题。一是坚持制度建会。经县委同意,县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成立街道议政代表大会的决定,明确规定街道议政代表大会受县委街道工委领导,由人大街道工委召集,实行“一年两会”,并制定了“议代会”成立(换届)工作流程、成立大会流程、会议流程和《人大常委会街道工作委员会工作规则》,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20223年3月起,全县4个街道均成立了议政代表大会,通过议政代表更好接地气、察民情、听民意、聚民智、惠民生,为街道发展挖掘潜力、减少阻力、増添动力、激发活力。二是坚持活动兴会。“议代会”会议期间,议政代表们集中听取街道办工作通报、人大常委会街道工委工作通报、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司法机关派驻机构的重要事项通报及议政代表收集到的民情民意专报,围绕事关街道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畅所欲言、提出意见建议,并对民生实事项目进行协商和投票表决。闭会期间,组织议政代表围绕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联动开展调研视察、执法检查等活动,倾听群众建议、表达群众意愿、反映群众诉求,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报”民意。沿河人大采取“一点+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已设立的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与普法宣传、社会治理、法治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向上充分报告人民群众的呼声。一是发挥立法建言站作用。按照人大常委会发布立法征求意见公告、人大代表进点收集意见建议、立法联系点负责人向人大法工委整理反馈意见建议的程序,通过走访调研、召开意见征求会等形式,收集群众的立法需求和对立法条目、条例内容的修改意见,让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到立法中来,听取更多“接地气”的诉求。比如,在审议修改《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城镇管理条例(草案)》过程中,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分别带队到基层立法联系点开展调研座谈4次,广泛听取居民、企业和专家学者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收集意见建议56条,为修改完善条例草案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发挥法治助推器作用。意见征求的过程也是普法的过程,将立法征询、条目解读与人民调解、法律咨询、法律宣传一体化进行,发挥基层立法立法联系点民意“直通车”作用。当好条例法规立项建议和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反馈的“传声筒”。同时,提供法律服务,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促进基层立法联系点向监督执法、促进守法、宣传普法拓展,成为人民群众全过程参与法治沿河建设的“实践地”。


Copyright 201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by www.trrdw.gov.cn 铜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贵州省铜仁市花果山 电话:0856-5223869
黔ICP备19004555号 技术支持:铜仁市传媒集团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

贵公网安备 52060202000227号